《中国式美学》-----6道家美学
中国文化的历史是易学发展的历史,中国文化是以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源头,以易经为基础,以周官为形制,以周髀为数理变化的文化体系,而中国式美学作为中国文化下的分科分类,亦是遵循这一原则,以“气”“势”为阴阳相成,以水形,木形,火形,土形,金形五种象数形态为自然属性而聚气成态,以水观仁,以土成信,以木化智,以火存礼,以金定理,从而实现以木成势,以土养势,以金化势的深,远,广的三分气势,三分而九数,定三分九品的美学法则, 中国式美学由道家美学三义和儒家美学五美组成,体现在道家文化的美学三义,即是自然之然,虚静之心,天人合一之境。
道家美学,以老子以道解易的认识论为起点,经列子太初五有的系统初论,杨朱的个体专论,终在庄子发展出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体系,建立以道之源,在于天人合一的物化境界,形成道家文化美学思想的核心,道家文化行用以王翊盛神五用,黄石公三用,王弼名属相类而分类致用,厘正道家文化大道之途,奠定道家文化和道家美学特征,道家美学三义,即美在自然之然,美在虚静之心,美在天人合一之境。
一义,美在自然之然(主体)。美存在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,即美在自然之然,“道行之而成,物谓之而然”,“道与之貌,天与之形,无以好恶内伤其身”,后世社会形成崇尚自然、追求自然的理念与思潮,从而以自然之然的含蕴,形成“冲气以为和,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,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“的道家文化之途。
二义,美在虚静之心(客体的虚静)。美是素朴,美是虚静,存在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,美学活动和行为从客观事物中提取美的含蕴,体验美的愉悦。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“;“大同而无己。形非道不生,生非德不明,故其与万物接也“。什么是朴素,谓其无所与杂也之性,不杂则 清,莫动则平“,保持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,发现客观事物的美的含蕴,以虚静为底,是朴素的基础。“纯粹而 不杂“,”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,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“,保持客观事物地自然属性,汲取客观事物美的内涵,避免美学活动行为中的主观意识形态的杂驳名利和世俗的观念,导致在同客观事物的际会中,变虚静为满实,失去客观事物美的价值。
三义,美在天人合一之境(客体与主体的天人合一)。在虚静之心的心境下,思想精神和感官感受,取得与自然主体的客观事物内涵上的沟通和共鸣,升华出一种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。审美的过程就是同客观自然事物的际会中,认知自然客观事物中美的内涵的行为活动,从而审美认知活动和自然客观事物,交集在客观事物的美的自然形态中,实现美的愉悦感受,美的价值认识;人以心,眼,耳,鼻、身五种感官去认知自然客观事物,由此交集而生发美的认知;道家文化的悟道过程,亦是借此而生发,修为以自然之态,以虚静之心,悟道于天人合一之境,”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,万物之本也“。
列国时期王翊以盛神法五用为长:德养五气真情自神,盛神中有五气,神为之长,心为之舍,德为之大;养神之所,归诸道。道者,天地之始,一其纪也,物之所造,天之所生,包宏无形化气,先天地而成,莫见其形,莫知其名,谓之神灵。故道者,神明之源,一其化端。是以德养五气,心能得一,乃有其术。九窍十二舍者,气之门户,心之总摄也。五龙,五行之龙也。龙则变化无穷,神则阴阳不测,故盛神之道,法五龙也其通也,五气得养,务在舍神,此之谓化。化有五气者,志也,思也,神也,德也。神其一长也。静和者养气,养气得其和。和合相生,木土而求火,火金而求土,土水而求金,金木而求水,相合而相生,相生而相和( 南朝陶弘景注《鬼谷子》)。王翊盛神五用后有黄石公,黄石公三用道家文化,上用治世传于张良,下用雕刻传于曲阳,中用守身传于养生。
东汉时期王弼注《周易》(此王非彼王,玄非弼,是二分,玄出玄学,弼归道家),以名属相类奠定道家文化认识论和系统论的分类致用的基础。 ”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,阴阳四时运行,各得其序“,譬如耳 目鼻口,皆有所明,不能相通。犹百家众技,皆有所长,不累于俗,不饰于物,才能够与客观事物德自然属性相互融通,所以均调天下,与人和者也。与人和者,谓之人乐;与天和者,谓之天乐“。“以道观之,物无贵贱;以物观之,自贵而相贱;以俗观之,贵贱不在己。以差观之,因其所大而大之,则万物莫不大;因其所小而小之,则万物莫不小”。王弼承继道家美学三义,故美在于自然之然而求自然之“真”,虚静之心涵养出“气”,物化境界而出以”神“。
阴阳相合,万物生焉,故始终其义。言长生,安乐,富贵,尊荣,爱好,财利,得意,喜欲,而为阳,为始;故言死亡,忧患,贫贱,苦辱,弃损,失意,刑戮,诛罚,而为阴,为终;法阳之类者,曰始,善以始其事,法阴之类者,曰终,恶以终其谋。与阳,则崇高,与阴则依卑小,依下求小,以高求大,而说于人,说于事,说于家,说于国,说于天下,皆以阴阳御其事。阳动而行,阴止而藏,阳动而出,阴隐而入,阳还终阴,阴极反阳。阳动而德相生,阴静而形相成,故阳求阴,苞之以德,阴结阳,形之以力,阴阳之道,万事之先,方圆以门户,天地之大美也。 畅达道家美学三义:自然之然,虚静之心,天人合一之境。 在对客观事物 鉴赏美的活动中,在对自然事物客观属性的正确认知发掘和认知美的含蕴,体验鉴赏美的行为中,获得快乐,物我合一,我物不分,是审美行为活动的内在意旨,亦是道家美学的含蕴所在。一个人的在审美行为中,要防范的是,主观上受名利世俗和主观偏见的引导,以特定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去阉割自然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,以偏盖全,以点代面,囿于一木之好,偏于一色之见。
中国式美学自始至终伴随着文化承载,汉朝时期美学独立分科逐步分化出琴,棋,书,画、辞赋、茶、花木、香、雕塑、陶瓷,家俱,建筑,园林等美学的外在形式,沉淀在自然形态的意蕴,传递美的愉悦和自由的境界,传承道家美学三义的山水情怀,同万物而应,见山水自性,而为二分,道家以道成,儒家以学功。道家文化学习,遵循由“一”始终的原则,无“一”不通万,故建立“一”的开始,必须要正,要虚静,要耐心,要气正,所谓“三年不鸣”,才能够做好基本的“一”,后才可以“十年不飞”,达到“三”的入门基础,有天赋则飞天,无天赋则立身,从而达“万”成悟道。
一琴道
古琴为文化传承的弦乐器(瑟,筝、箫、笛、磬等),以伏羲作琴五弦为始(天列五星,地生五行,世并五音),以五弦合五行(水,木、火、土,金),正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,定音律十三个徽,音域宽广,音色沉静,风韵古朴;音域(以四个八度零两音,以七散音、九十一泛音、一百四十七按音),散音沉而远喻天,泛音静而清喻地,按音丰而细喻人,而有太古之音,周朝终定七弦,意至七情。古琴以专用指法“减字谱”的形制琴谱,分初,中,高三阶;制式多样,差别在于琴额、颈部,腰部、尾部的线条造型不同而有仲尼式、神农式、伏羲式;落霞式、蕉叶式、连珠式,绿绮式、师旷式、伶官式,凤势式,正合式式样;宋田芝翁编最早琴书《太古遗音》,分五卷而名“仁”(法度)、“义“(琴式)、“礼“(指法)、“智”(琴论)、“信“(琴谱总说),传琴之道而书,以远古之时,奏天籁之音。
古琴以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,取天地之灵气,借万物之精华,集合道家美学的意蕴,沉淀在文人信士修身达志的生活方式中。古琴兼三才而备九德,三才者,天、地、人;九德者,奇、古、透、静、润、圆、匀、清、芳;一弦一柱,一抚一挑,伯牙与钟子期奏知音之高山流水,师旷乐万物和春之阳春白雪,汉蔡邕修《琴操》,有蔡氏五弄;晋嵇康修《琴赋》,有嵇氏四弄;唐董庭兰传《大胡笳》《小胡笳》;及唐古琴成为风尚(九霄环佩),宋兴琴乐,设官琴局制琴,民间制琴为野斫,宋琴格局多样化,开创了琴道高度,姜夔传琴歌《古怨》,发展琴学理论(“徵为去母调,如黄钟之徵以黄钟为母,不用黄钟乃谐”而分“三准“)。及明《永乐琴书集成》,宣扬礼乐”治定功成而作乐,以合天地之性,类万物之情“,造琴为之盛而出琴室,琴台,琴桌,琴几物件,杨表正修《琴谱大全》,扬琴道之美,声音清和,涵养中和之气,修身定性;朱权发展音乐理论,编《神奇秘谱》《太和正音谱》。至清则流派纷呈,抵不过在独奏高古与合奏风雅中,右手显以繁声,左手按以技法。1972年唐健垣编《琴府》标志着古琴进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。
古琴韵味,虚静高雅,适宜地清境绝的乔松、修竹、岩洞、石室,求心音与琴音的和谐,或以“左琴右书“,或以“昔伏羲之作琴,所以修身理性,返天真也。《梅花三弄》有傲雪凌霜,《关山月》有长风万里,《广陵散》有慷慨激昂,《潇湘水云》有浪卷云飞,“众器之中,琴德最优”,“物有盛衰,而此(古琴)无变;滋味有猒,而此不勌,可以导养神气,宣和情志,处穷独而不闷者,莫近于音声也。是故复之而不足,则吟咏以肆志,吟咏之不足,则寄言以广意”。(黄钟:黄者,中之色,君之服也;钟者,种也。天之中数五,五为声,声上宫,五声莫大焉。地之中数六,六为律,律有形有色,色上黄,五色莫盛焉。故阳气施种于黄泉,孳萌万物,为六气元也。以黄色名元气律者,著宫声也。宫以九唱六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)。
二棋道
以尧造围棋教子而名,成为文化传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棋道传承以黑白应阴阳,棋子正天,棋盘对地,纵横十七,三百六十位,天地往复,运筹而弈,棋以载道,承托着道家美学的含蕴。棋道正以布局,以九品论而有守拙,若愚,斗力,小巧,用智,通幽,具体,坐照,入神;围棋别名为弈,坐隐,手谈,木野狐,形制以地布局,以势构图,四列座子应天地,还棋头以行礼数,比数目以虚实, 白先黑后行阴阳。所谓“局必方正,象地则也;道必正直,神明德也;棋有黑白,阴阳分也;骈罗列布,效天文也;四象既陈,行之在人”。 棋道传有汉图一十三势,吴图廿四盘,合阴阳之术变,定势局之衡机,或起于纵横),势分七十二路,接于正欹,引于得算),征于权舆,劫于上合,斫于下合,让于分局,弃于虚实,机于行诈,格于存微,营于置局;皆作达者为能,守之以仁,行之以义,秩之以礼,明之以智;纵横之术,方圆之妙,因悟入神,则弈者无同局。
辨于汉制十七与唐制十九,最终唐制十九道成为标准形制,棋道形制从计俘子到计目数转变。南北朝时期形成棋品形制,唐朝有棋待诏制度,至宋棋道理论形成,有张拟撰《棋经十三篇》,李逸民集《忘忧清乐集》; 至元有晏天章、严德甫撰《玄玄集》(《玄玄棋经》),确立棋道弈学分科;至明有陆元宇辑《仙机武库》,陶式玉辑《官子谱》,过百龄撰《四子谱》(以镇神头起手,大压梁起手,倚盖起手,六四起手,七三起手定势),推动棋道形势发展; 至清黄龙士推动弈学高峰时代,棋道出“血泪十局”,有《弈括》;范西屏以“当湖十局”,立棋道典范,辑《桃花泉弈谱》;施襄夏总结和完善棋道理论,辑《弈理指归》,树立起棋道丰碑。 正论以棋之大要,以带生为先,怯者无功,贪者先亡。
棋道追求以永无止境。棋道如人心,曲曲弯弯,棋局如世事,重重叠叠。活棋与围空,实子与浮子,提子与数目。棋道承载文化传承,遵循道法自然。行一棋不足以见智,弹一弦不足以见悲。“弈之机,虚实是已。实而张之以虚,故能完其势;虚则击之以实,故能制是形,是机也。员而神,诡而变,故善弈者能出其机而不散,能藏其机而不贪,先机而后战,是以势完而难制”。(日本引进唐朝社会形制而有本因坊算悦,发展弈法自由落子的数目法,形成现代围棋形制,后中国社会学习日本而沿袭,改传统中国棋道形制为现代竞技日本围棋)。
{劫者营形势,引者存先手。征之所有六,二空四实。修势图,三恶:一傍畔萦角,二应手鹿鹿,三断绝不续;两坚:一自取出境,二觅敌人便;下子须思量,不虚费而营形式;两存:一入内不绝而连,二八通四达而惑。盘面“道”多方打筹,盘面“道”少方交俘子,双方“道”同为“停道”,计双方俘子定胜负,子多为胜。棋盘有81个交叉点,361子,白先黑后,围空交叉点是一目,围死子一个算二目。数子法;黑方活棋22个,围空12个,共34子。黑棋贴 3.75 子给白棋,用 34 减去 3.75 ,算得 30.25,用 30.25 与棋盘交叉点的一半(40.5),相比黑棋少了10.25子,黑负。数目法:黑棋围空12个(1交叉点是1目),12目,提6子,贴7.5目,减7.5(12+6-7.5=10.5目);白棋围空18个,提子13个(18+13=31目),白棋31目。数子法以双方所占子数算胜负,每子有两眼,两眼位置不入子,为各方一子,棋块数多者向对方还子,一块棋还一子,为还棋头)}。
三茶道
汉朝时期,中国文化出现第二次分科现象,社会发展取得跨越式进步,农业,制造业,商业突破,农业中茶事生产成为普遍现象,逐步形成茶的文化(烹荼尽具);同时茶事的普及开始和道家文化,儒家文化相融合,形成心神思绪的澡雪而静,体内茶清涤荡而清,体外濯涤而洁,传丹丘仙人饮茶以虚静,汉葛玄在天台种茶延寿,留仙翁茶园,茶叶得以入药,形成“炙,粉,罗,沸,点,调”的煮茶形制(煮作羹饮);南北朝时期茶事生产和制造得到发展,葛洪罗浮山煮茶应世。
唐朝陆羽编《茶经》标志着茶道正式形成,专论茶叶的生产和形制,煮茶二十四器(煎茶法)。皎然出江南谢氏,先入道,受儒道释三教合一影响而归佛,倡导以茶代酒,探讨茗饮与修行悟道,有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“越人遗我剡溪茗,采得金芽爨金鼎。 素瓷雪色缥沫香,何似诸仙琼蕊浆。 一饮涤昏寐,情思朗爽满天地。 再饮清我神,忽如飞雨洒轻尘。 三饮便得道,何须苦心破烦恼。 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饮酒多自欺。 愁看毕卓瓮间夜,笑向陶潜篱下时。 崔侯啜之意不已,狂歌一曲惊人耳。 孰知茶道全尔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”茶道的正式确立,融合道教修道,佛教禅定,儒教礼法的思想逐步沉淀。至宋朝盛以道教,赵佶以道教道医至于村而立民生,行烹茶之道而以《茶论》专论形制,点茶分水而三沸,经盏注汤而匀膏,环回击拂而上下,以点茶之击拂手法不同而论及茶道修为上下,成为中国茶道的典范,求“味”和“心”的融合,达到“忘”得境界;“阴阳相济,则茶之滋长得其宜;至若茶之为物,擅瓯闽之秀气,钟山川之灵禀,祛襟涤滞,致清导和,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”。取木之叶,火以炙之,土以安之,金以调之,水以合之,并行阴阳而河域五行之为。
四花木道
花木道脱胎于园林苑囿,汉朝时期发展出艺术分类,经唐朝演化,宋朝正式确立花木道分科。 花木道以植物、山、石、水,土为素材,浓缩自然景物之像成景,再现自然风貌之真,传递中国式美学的意境之妙,勾画意韵之美。最初,从苑囿造型布景中出现苑囿装饰,观赏元素,到东汉时期后出盆山,盆松,在唐朝时期分化出花木和瓶花两大类,最终宋朝确立花木道分科,包括盆山(山水盆景),盆松(树木盆景),瓶花三大类,由景、盆、架三个部分组成,景经过艺术造型,盆和架经适时搭配,形成传递中国式美学意韵的文化载体,明朝时期奠定了花木道美学艺术的理论体系,其中花木盆景传达道家美学三义,誉为"立体的画",瓶花艺术传达儒家五美,以成“礼有九锡“。
社会的发展,更多的文人墨客开始选择不同的文化载体,传递中国文化的含蕴,表达文子的人文情怀。五代唐冯挚《云仙散录》: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,养以绮石,累年弥盛。僧普寂大好菖蒲,房中以菖蒲种成狮子、鸾凤、仙人之状。张翊《花经》以花目九品九命论花,拓展花木道分科瓶花。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:钱塘门外溜水桥,东西马塍诸园,皆植奇松异桧,精巧窠儿,多为龙蟠凤舞飞禽走兽之状,每日市于都城,好事者多买之,以备观赏也。明金润《瓶花谱》以瓶花五法,奠定了瓶花理论体系(品花,品瓶,折枝,贮养,入类);明屠隆《考盘余事》杂论文房清雅之事:“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,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”,评书论画、涤砚修琴、相鹤观鱼、焚香试茗,几案之珍、巾舄之列,靡不曲尽其妙(书、贴、画,笔,墨,琴,香,茶,笔格、研山、笔床、笔洗、水注、水丞、研匣、镇纸、压尺,衣匣、叠桌、提盒、短榻、禅椅、隐几、坐墩”等在内的五十余文房杂件);高濂《遵生八笺》:盆景之尚天下有五地最盛。南都、苏凇二郡,浙之杭州,福之浦城,人多爱之。论植以钱万计,则其好可知。最古雅者品以天目松为第一,高不盈尺,其本如臂,针毛短族,结为马远之'欹斜结曲’、郭熙'露顶攫拿’、刘松年之'偃亚层叠’、盛子昭之'托拽轩翥’等状。张谦德《瓶花谱》以八法再论瓶花花事;袁宏道《瓶史》以十三篇,完善了花木道瓶花理论体系。文震亨《长物志》:盆玩时尚,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,列庭榭中者次之。清巢鸣盛《老圃良言》:仍将大枝截去,以蜜涂之,虫巢其上,自饶古意,复以马粪和泥,掩其润处,或用鱼腥水浇之,便生苔藓,尤助野趣;陈淏子《花镜》:须邑极细棕丝缚吊,岁久性定,自饶古致意矣。凡盆花拳石上,最宜苔藓,若一时不可得,以角泥、马粪和匀,涂湿润及枝桠间,不久即生,俨若古木华林;以六卷论述花历种栽,课花十八法,辨花扦插,接换分栽,过贴巧合,浇灌培壅,种盆取景,整顿删科,以及栽培分论,创造花木道的植物布局的高度,成就花木道理论的基础。苏灵《盆玩偶录》发展花木道深度,专论盆景,分类成四大家(金雀、黄杨、迎春、绒针柏)、七贤(黄山松、璎珞柏、榆、枫、冬青、银杏、雀梅)、十八学士(梅、 桃、虎刺、吉庆、枸杞、杜鹃、翠柏、木瓜、腊梅、天竹、山茶、罗汉松、西府海棠、风尾竹、紫薇、石榴、六月雪、栀子花)和花四草四雅(兰、菊、水仙、莒蒲)。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》:莳养盆景,蓄短松,矮杨,杉,柏,梅,柳之属。海桐,黄杨,虎刺以小为最,花则月季丛菊为最;种树多寄生,剪丫除肆,根枝盘曲而有环抱之势。其下养苔如针,点以小石,谓之花树点景。又江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迭小山数寸,多黄石、宣石、太湖、灵璧之属,有有山,有罅有杠,蓄水作小瀑布倾泻危溜。其下空处有沼,畜小鱼游泳嚅,谓之山水点景。展现了花木道技法布局。
花木道以松柏树种为传统,以杂木类树种和植物花卉为辅,或求以古拙之趣,以枯树与老枝,枯与华,接生命来复循环;或求以沉寂之美,以美与丑,大与小,近自然生命之静;或求天然神韵的自然之势,以正与欹,上与下,悟宇宙之无穷;瓶花或求法度工整,搭配精巧,或求折为型,伤繁为戒,再现宛若天成的意境,传递德法并行的儒家之美。在时间轮回,季节更替,景色自然天成,在盆景陈列里,在人文闲澹里,情思与景物,求随时间、季节变化及构件异同,摆布与配置,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意韵。中国社会文人的传统“四艺”焚香(香道)、点茶(茶道)、挂画(画学)、插花(瓶花)为雅事,有“看落花,补苍苔”,苔痕成点睛境界之途,或浸闲房,星星点点,或落花流水,阶绿无垠,有古苔泪锁霜千点,苍华人共老。是以释家好以花草,道家好以山水,儒家好以松竹梅。
花木道采用“缩龙成寸”,展现自然不同的姿态、色彩和意境,显现雅,朴,秀的美学元素,传达中国式美学的神韵,形成景、盆、架的艺术模式。因地域的人文精神,树种差别以及地域风貌,逐步在民国时期确立地域性的五派,一扬派,以棕丝扎缚造型为主,求严整平稳的装饰性,有“一寸三弯似云片”之称;二苏派,以“六台三托一顶”为造型,求端正大气的气势;三川派,以巴山蜀水为造型,求山川高深、雄奇,有山远水长。四岭南派,以起伏收尾三波折为造型,求“蓄枝截干”折枝构图,有形色风貌。五徽派,以粗扎粗剪、剪扎结合为造型特色,求遒劲凝重的形意相通,有黄山松典范(八派则加湖北,福建和浙江)。花木道唐朝传日本,明朝再传日本,袁宏道《瓶史》开拓了日本花道插花艺术,后再传到美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法国,遍布五大洲,形成美学艺术门类的一支。公元1980年日本大阪召开世界第一届盆景大会,举行了世界盆景展览。
花木道造型步骤:首先整体造型有四,直干高耸,分枝平垂,力求俯枝,平中求奇;斜曲多姿,几见波折,力求均衡,动势飞扬。悬崖险峻,挂而不卧,三曲有法,险稳结合;丛林多景,虚实相宜,争让顾盼,协调统一。
其次取势布局有二:枝分四歧,有短有长,势取向背,亦驰亦张,一枝见波折,两枝分短长,三枝讲聚散,藏露得其法。主干取势,向势舒展,背势缩敛。分枝布局四方,向势求长枝强化动势,协调上下,背势蓄短枝进退有序,均衡先后;前枝遮掩,斜曲有向,后枝衬体,疏密相间。
复用蓄枝造型有三:收尖结顶,枝法穿插互用,蓄枝伺机取势,多位造型不一;一长两短三结顶折法,取势长枝守顶立法,一短一长有余法。枝法造型,或波折互用,上下可当,或粗扎细剪,逆扎顺剪,或短长宜分,聚散有序。整体保持主干苍劲,根理健壮,分枝层次波折,动势飞扬,形意神采自然。
宋徽宗赵佶《听琴图》,李士行《偃松图》,元刘贯道《消夏图》盆山,明《朱瞻基行乐图卷》盆松,唐寅《仿韩熙载夜宴图卷》盆松,夏葵《婴戏图》盆山,仇英《春庭行乐图》,清徐扬《姑苏繁华图》盆松,盆花,以中国式美学的神韵构筑的美学体系,在美学艺术门科中广泛传递。
唐李贺《五粒小松歌》:蛇子蛇孙鳞蜿蜿,新香几粒洪崖饭。绿波浸叶满浓光,细束龙髯铰刀剪。主人壁上铺州图,主人堂前多俗儒。月明白露秋泪滴,石笋溪云肯寄书。
宋吕胜乙《江城子·盆中梅》:年年腊后见冰姑。玉肌肤。点琼酥。不老花容,经岁转敷腴。向背稀稠如画里,明月下、影疏疏。江南有客问征途。寄音书。定来无。且傍盆池,巧石倚浮图。静对北山林处士,妆点就、小西湖。
元谢宗可《蟠梅》:萦春绊碧裂苍苔,岁晏寒香宛转来;蛟蛰冻云冰骨瘦。龙眠夜月玉鳞开。风霜气势从千折,铁石心肠亦九回;只为东君甘自屈,不教枉点百花魁。
韦应物,唐朝中期,修道教,好山水,入仕而清,发展辞赋学诗体山水题材,有“趣味澄夐,若清风之出岫”之论。
《滁州西涧》 独怜幽草涧边生,
上有黄鹂深树鸣。
春潮带雨晚来急,
野渡无人舟自横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